肉類加工食品廠污水處理設備的工作原理根據不同的處理工藝和設備有所不同,常見的工作原理如下:
-
物理處理原理:
-
格柵過濾:格柵是污水處理的第一道物理屏障。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不同間距的格柵條,攔截污水中較大的污染物、懸浮物、漂浮物、纖維物質和固體顆粒物質,如骨頭碎片、肉塊、包裝袋等,防止這些大體積雜物進入后續處理單元,從而保證后續處理設備的正常運行,減輕后續處理單元的處理負荷。
-
沉淀分離:依據重力作用原理,污水進入沉淀池后,流速降低,其中的固體顆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漸下沉到池底,形成污泥沉淀。通過定期排出沉淀的污泥,可以去除污水中一部分較大顆粒的懸浮物和沉淀物,實現初步的固液分離。
-
氣浮分離:氣浮機是常用的物理處理設備。其工作過程是先在溶氣罐中產生溶氣水,溶氣水通過釋放器減壓釋放到待處理的污水中,使溶解在水中的空氣從水中釋放出來,形成微小細泡(通常為 20-40μm)。這些微氣泡會附著在污水中的懸浮物顆粒上,使懸浮物的密度小于水,從而浮到水面形成浮渣。水面上的刮板系統會將浮渣刮入污泥池,而清水則從下部經溢流槽進入清水池。
-
過濾:過濾法通常是物理處理的后續步驟。在濾膜的作用下,含油污水中的顆粒物被攔截下來,從而使油水分離開來,達到凈化效果。一般在混凝法形成聚合物或穩定的混合體后,采用過濾法可以去除污水中的膠狀油漬。
-
化學處理原理:
-
混凝沉淀:向污水中加入混凝劑(如 PAC,聚合氯化鋁)和絮凝劑(如 PAM,聚丙烯酰胺),混凝劑會通過壓縮雙電層、電性中和、卷帶網捕以及吸附橋連等作用,使污水中的微小懸浮顆粒和膠體顆粒聚集形成較大的絮體。絮凝劑則具有在顆粒間形成更大的絮體的作用,增強沉淀效果。這些絮體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到池底,實現固液分離,從而去除污水中的部分有機物、懸浮物和色度等。
-
化學氧化:利用氧化劑(如臭氧、過氧化氫、氯氣等)與污水中的有機物發生氧化反應,將有機物分解為無害的物質,如二氧化碳、水等?;瘜W氧化可以去除污水中的異味、降低 COD(化學需氧量)和 BOD(生化需氧量)等指標,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
-
生物處理原理:
-
好氧生物處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如活性污泥中的細菌、真菌、原生動物等)在有氧條件下,將污水中的有機物作為營養物質進行代謝分解。好氧微生物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將有機物轉化為二氧化碳、水和新的細胞物質,從而降低污水中的有機物含量。常見的好氧生物處理工藝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觸氧化法。
-
活性污泥法:將含有大量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與污水混合,在曝氣池中進行充分曝氣,使污水中的有機物與活性污泥充分接觸。好氧微生物利用氧氣將有機物分解,同時產生新的活性污泥。經過一段時間的處理后,混合液進入沉淀池,活性污泥沉淀下來,一部分回流到曝氣池繼續使用,另一部分作為剩余污泥排出。上清液則為處理后的出水。
-
生物接觸氧化法:在生物接觸氧化池中,裝填有一定數量的填料,如塑料填料、纖維填料等。填料表面附著生長著大量的好氧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經填料時,有機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和分解。同時,通過曝氣裝置向池中提供氧氣,保證微生物的正常代謝活動。生物接觸氧化法結合了曝氣池和生物濾池的優點,具有處理效率高、耐沖擊負荷、占地面積小等特點。
-
厭氧生物處理:在無氧或缺氧條件下,利用厭氧微生物(如產甲烷菌、產酸菌等)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和少量的細胞物質。厭氧生物處理過程分為水解酸化、產氫產乙酸和產甲烷三個階段。首先,復雜的有機物在水解酸化菌的作用下分解為簡單的有機物和脂肪酸等;然后,產氫產乙酸菌將這些產物轉化為乙酸、氫氣和二氧化碳;最后,產甲烷菌利用乙酸和氫氣產生甲烷氣體。厭氧生物處理可以降低污水中的有機物濃度,產生的沼氣還可以回收利用,但處理過程相對較慢,需要較長的停留時間。